巴音布鲁克草原历史沿革

巴音布鲁克草原,旧称裕勒都斯草原、珠勒都斯草原、尤鲁都斯草原,因为主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的巴音布鲁克区境内,在裕勒都斯河流域。巴音布鲁克草原总面积23835平方千米,可利用草场面积2051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1500米至2500米之间,是中国仅次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

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是集山岳、盆地、草原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存了世界上多种稀有物种,成为天鹅等野生动物理想的繁殖栖息地。据初步整理统计,巴音布鲁克景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2科254属704种。

历史沿革

远在2600多年前,巴音布鲁克即有姑师人活动。

明朝和清朝前期,漠西蒙古的辉特部游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今巴音布鲁克草原)。

明永历三十年(1676年)夏,因为与准噶尔蒙古部噶尔丹的冲突,和硕特蒙古部鄂齐尔图车臣汗、及 额尔德尼洪台吉、楚琥尔乌巴什等率领万余人,到达辉特部所在地裕勒都斯河流域。鄂齐尔图车臣汗一筹莫展,在裕勒都斯逗留了几个月。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正月,“东归英雄”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为主、包括部分和硕特等蒙古部,3.3万余户,16.9万人,持家带口,赶护牲畜,携运辎重,自沙俄伏尔加河下流起程返归西蒙古故土,沿途克服长途跋涉、疾病饥饿、多次战争等困难,用了半年时间,以近十万人伤亡代价回到新疆伊犁。(继续在伏尔加河西岸的称作卡尔梅克人),当时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向中亚地区扩张,压迫土尔扈特部。清政府对归来的蒙古民众进行优渥抚待,并特赐水草肥美之地供他们游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夏,舒赫德奉乾隆帝之命,对土尔扈特部的牧地做了具体的安置。汗王(乾隆御赐)渥巴锡所属原来被安置在斋尔游牧,由于渥巴锡希望移地放牧,依据他的意愿,乾隆改赐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的珠勒都斯草原(即今巴音布鲁克草原)给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移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