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海战(马尾海战)一般指马江海战(战役名称)。
马江海战是清代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在第一阶段的越南战场双方虽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过遭到了朝中“清流派”的反对,法国的条约没有得到实现,随即出兵台海胁迫清政府。朝廷命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当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时,清军主要将领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最终惨败,导致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拱手让给法军。
简介
马江海战又称马尾海战、中法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A.A.P.库贝)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朝廷“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于是张佩纶、何如璋、穆图善等下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犹斩”。七月初三,法舰首先发起进攻,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被法舰的炮弹击沉两艘,重创多艘。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但是由于未做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战斗不到1个小时,福建水师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军舰伤3艘,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初九,法舰全部撤出闽江口。
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宣告爆发。
战争背景
1883年,法国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发中法战争。有人说:李鸿章在中法战争取得局部胜利的时候,主张见好就收,理由是国家贫弱,要韬光养晦,否则后患无穷。遭到朝中“清流派”的反对,在李鸿章签订了中法《李福条约》后对其发动弹劾,并且拒绝执行。法国的条约没有得到实现,随即出兵台海胁迫清廷。
闽江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称马江,又名马尾。建有著名的马尾港,是福建船政舰队的基地。四周群山环抱,港阔水深,可泊巨舰。马尾港距离省城福州仅百里,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此外,洋务派创建近20年的中国最大的造船厂——福州造船厂、最大的海军学校位于此港。因此,马尾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从闽江口至马江,距离30余公里,沿岸形势险峻,炮台林立,仅马江附近就有炮台7座,并有部分克虏伯大炮,防御能力较强。
战前
1884年7月12日,法国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7天内满足“撤军”、“赔款”等蛮横要求。法国扬言,如果中国不接受法国提出的要求,法国便要占领福州的港口作为“担保品”。7月14日(闰五月下旬),在孤拔率领下,法国军舰以“游历”为名陆续进入马尾军港,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1848―1903)、闽浙总督何璟(?―1888)、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1838―1891)、福建巡抚张兆栋(1821~1887)和福州将军穆图善穆图善(?-1886)等,由于对国际法的无知,不知如何处理,竟任由法舰违反国际惯例,驶入马尾,甚至给予友好款待;同时,命令各舰:“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驻在马尾港的中国海关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给予法舰“最友好的款待”。于是,法舰在马江者每日或四五艘,或五六艘,出入无阻。它们与福建水师军舰首尾相接,并日夜监视之,前后为时月余。福建水师处于被法舰围困的状态,战争一触即发。福建海军许多官兵请战,要求自卫;不少士大夫上书要求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北洋水师支援,以挽救大局。但李鸿章执意求和,不准抵抗,更拒绝增援。何如璋等也怕影响和谈,命令各舰不准发放炮弹,不准无命自行起锚。但法国舰队并不是来做客的,进入马尾港后,法舰停泊在罗星塔前的马江江面上,占据有利位置、侦察地形,于福建船政舰队的军舰相邻而泊,给中国军舰、福建船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清廷特派主持福建沿海防务的会办福建船政事务大臣清流健将——张佩纶(张佩纶后娶李鸿章之女为妻,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其孙女)立即发电,请求其他三洋舰队派舰支援,但只有广东水师派了两艘军舰。在搬救兵的同时,张佩纶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等多次致电清廷询问战守之策,但得到的多是“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之类的命令,于是便不顾水师将领的请战,下严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犹斩”。就这样,海战尚未开始,中国海军的手脚就被束缚起来了。
法国再次向清政府提出勒索巨款的最后通牒,遭到清廷断然拒绝,法国政府令驻北京代理公使撤旗回国,同时下令孤拔准备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