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 南宋名臣、学者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他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并谋求北伐。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谪居十余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虽初战告捷,但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

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张浚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以及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他的父亲张咸,连举进士、贤良两科。

张浚四岁时成为孤儿,但他自少行为端正,不说诳言,被人认为日后必成大器。后进入太学,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张浚被任命为太常寺主簿。名臣李纲在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

靖康之变、开封陷落后,少宰张邦昌在金国的扶持下建立伪楚,张浚不愿仕于伪楚,逃入太学中。之后,他听说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建立南宋政权,于是驰赴应天府,被除授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中,擢升为殿中侍御史。金军南侵,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之职,举朝上下才知晓有国法。随后迁官侍御史。

这时,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尚未出发,升任礼部侍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朕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宋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联讨叛军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成功将其招抚。

同年,禁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发动兵变,废黜高宗。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事后升任知枢密院事。

经营川陕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兴,宋将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张浚到任,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完颜宗弼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完颜宗弼、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大败,张浚退驻兴州,斩杀赵哲。

战后,吴玠聚残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地区也赖以安宁。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完颜宗弼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安定江左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

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引咎辞相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二十五日,问安使何藓自金燕山府,带回了金右副元帅完颜宗弼亲笔书函,证实了道君皇帝与宁德皇后,皆已驾崩于金五国城。正月二十八日,丞相张浚以皇帝不理朝政,上疏请辞罢相还政,皇帝赵构不允,遣内侍诏令复职。二月一日,日食,二月七日又日中有黑子。这种日变,在《京房易》占中,谓日中有黑子为“臣蔽君之明”或“臣不掩君之过”这么一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而在熙丰年间王安石当政时,也发生过类似日变,朝廷特设的司天卿监亦有奏报此类占侯,故此王安石亦以微过而被罢相。

二月初八,岳飞奉旨率亲兵来入见。二月初九,皇帝赵构于内堂召见了岳飞。岳飞密奏曰:金虏拟遣归丙午元子赵谌(靖康元年四月册立的钦宗与朱皇后长子为皇太子,后被俘北上,此时已近二十岁)来承继大位。这让皇帝赵构十分不悦。皇帝接纳了丞相张浚的建议,二月二十四日下诏御驾亲征,并于二月二十七日自平江府开发。车驾开始往建康府行进途中,大将刘光世因在正月朝会上,反对朝廷用兵大举北伐,故右丞相、诸路军马大都督张浚颇不悦,归行在后再次奏请罢刘光世兵柄。二月二十八日,刘光世上疏,以患风痹之疾请罢兵柄,且以所管金银财物约百余万缗交都督府代管。疏再上,三月初,皇帝赵构在前往建康的途中,同意了刘光世的罢职请求。随即,率亲兵护驾的岳飞再次入见,要求高宗拟将刘光世所部四万余众划归自己统领(谓之合兵),但三月十一日岳飞递交其著名的《乞出师劄子》后,这一皇帝亲口做出的承诺,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表示不同意,由是赵构的指挥被借故收回。其令王德、郦琼等接受岳飞节制“如朕亲行”的手书御扎也被同时宣布废止。

先是,正月初,趁年初诸大将都要来朝会的机会,宰相张浚大会四将(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张俊)于黾山,商讨大败刘豫三十万大军南征之后的战守方略时。岳飞援引已被罢相的左丞相赵鼎的刘豫不足伐论,认为留着刘豫,可以让其为朝廷捍御金军。由是,宰相张浚以岳飞党附前宰相赵鼎的退守藉口颇不悦。三月初刘光世交出淮西兵柄之后,丞相张浚乃将淮西军分为六军,暂归都督府监管,并以兵部尚书吕祉居庐州府行监管职责。

四月初四,丞相张浚奏请以黄庭坚族侄、当时任吏部员外郎的黄次山为起居郎,皇帝赵构当场否决了宰相的奏请,并将黄次山罢黜外放。四月初五,皇帝又下诏推恩昭宪杜皇后族人(杜皇后是宋太祖太宗皇帝的生母,因为建策令皇位由年长的子孙继承,而不能交由皇帝稚子监管,以免为大臣所乘)。四月初六,梓宫奉迎使王伦陛辞,皇帝特地嘱托王伦,让他跟秦桧在金时的主人金熙宗亲皇伯完颜昌说,河南之地上国既不能有,不如见还。由此,皇帝赵构向金权臣表达出强烈的罢战议和意向。此间,皇帝赵构又前后手书三道御扎赐岳飞,说明刘光世淮西军前诏令岳飞统领的事情有许多变故,让他赴都督府与宰臣商议。皇帝赵构又派张浚亲赴淮西太平州抚师。四月二十一日,张浚辞往淮西抚师。与此同时,原赵鼎党羽、正月初五复召入见并被新委任为知枢密院事的沈与求,言之于枢密使秦桧,认为张浚既为宰相、大都督,权力过大,不应该复统领淮西一军四万余众,以此大有妨嫌,一旦张浚有所举动,朝廷不复能制,以此进一步离间主相关系,并提议朝廷应该另委大帅来统领。於是朝廷趁宰相张浚赴淮西抚师不在朝时,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

五月初九,宰相张浚自淮西抚师归行在建康后,奏论朝廷以王德为都统制不妥,并与皇帝赵构廷争。但此时皇帝因担心金人遣还丙午元子赵谌南下来承继皇位,已决意屈己议和,以生母宣和皇后年事已高为由,亟需使其南归,由是不肯复用兵北伐。加以四月十七日又日中黑子,《京房易》中的占卜预言再次令皇帝对宰相的疑虑进一步加深,深恐宰相权臣张浚会做出遮蔽君上贤明的措置来,因此对宰相的举措处处加以钳制。皇帝与宰相之间早已不再信任,张浚之诸多正确举措都皇帝否决,并复令已被分六军的淮西部队合为一军,让王德与彼此间有宿怨的大将郦琼任副都统制,再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

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并诬告王德,由是都督府认为郦琼不复可用,乃不肯处分或者冤枉比较正确忠贞的王德。七月中下旬,皇帝赵构亲自委任了自己最为信任的张俊出任淮西宣抚使,以殿中指挥使杨祈中和殿前司刘锜为正副判官,并调趁乱逃回建康的王德正式以所部八千人入卫行在,并令吕祉于军中趁机收集郦琼等人的犯罪事实,以罢其军权并治其罪。八月七日,皇帝命收集郦琼等将领不法事实的兵部尚书吕祉的诸多奏疏,被其书吏朱昭将实情透露给郦琼,由是以张俊为淮西宣抚使和吕祉收集郦琼等将领罪状的奏疏这两事,终于促成了郦琼靳塞等二十余位将领于八月八日早统兵反叛。八月十一日行次淮河边,离过淮河大约三十里远近时,吕祉不肯入伪境,乃大骂郦琼等叛国可耻。郦琼恐吕祉摇动将士,乃下令杀吕祉等,并裹胁三万余将士及与沿途士民十余万人叛变投向伪齐。

八月十一日,郦琼叛降的消息传到建康,皇帝赵构痛哭久之,悔恨者不已。八月十二日,张浚入宫安慰皇帝,并因皇帝已无战意而借此淮西兵变事件引咎辞相。以便让皇帝任用力主议和的秦桧为丞相,因为早在绍兴六年朝廷起用秦桧之后不久,朝廷就有议和之意,而且有谏官奏论朝廷此时不当议和的奏疏。但因张浚求去位时皇帝多问张浚一句何人可以继任,张浚因此拒不作答,认为皇帝自己心里早有主张。但皇帝再问秦桧如何,张浚想能否让议和之事不至于全无底线,乃谓“近与共事,始知其黯”来作答。皇帝不得已,改用赵鼎为相(上曰:“然则用赵鼎。”),后皇帝赵构亦因此深恨张浚,谓张浚“误朕极多”。

赵鼎九月十六日入见,十七日复相。复相后,以为皇帝主张未变,故此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防范张浚复相一事上,大肆诬陷张浚之诸多举措为错,并将淮西兵变由皇帝亲自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张浚头上,排挤打击废黜张浚在相位时所任用的臣僚。赵鼎原以为可以长期为相,却不料黄雀在后,赵鼎尚未完全奏罢张浚之党羽如刘子羽等,绍兴八年三月七日,秦桧便由枢密使转任右丞相,主和议之事,并不令同僚参与任何意见。朱熹在《语类·本朝人物》中谓赵元稹复相,一是不该将张浚设法以建康为行在的部署更改,二则不该将张浚当年所任用的朝臣尽皆驱逐,三是不该厚诬张浚,而与秦桧联手议和。而且,赵鼎九月十七日复相之后,二十二日便召复刘光世,当时朝议皆谓刘光世当诛,而赵鼎则以行遣张浚可以宽慰诸将之心。

早在赵鼎绍兴六年(1136年)主张退守,后因张浚督师大胜,故赵鼎以私下允许刘光世大军不守庐州等缘故请求去位。之后,因张浚尚在都督府处理战后录功的事宜不曾回行在,故赵鼎有时间为来日复相预设三计:一是与将帅刘光世岳飞等定交,所以岳飞和刘光世在绍兴七年春都反对张浚北伐收复中原之举。二是以秦桧曾于五月前后奏请朝廷以大将韩世忠之名,给金熙宗皇伯完颜昌写信,令他废掉刘豫。因为秦桧在建炎元年四月被俘北上上,金主完颜晟以秦桧柔媚易制,曾任宗室大臣完颜昌用簿书之类的官属,协助完颜昌在山东行屯田回易等事务,完颜昌非常喜欢秦桧。而秦桧得知金太宗完颜晟绍兴五年正月驾崩,推测出完颜昌等怯战派朝廷重臣开始掌金国政大权后,便向朝廷提出此建议,以谋求服用。由是绍兴六年五月便诏以秦桧知温州,六月又诏其徙知绍兴府,八月秦桧入见之后,一直留在行在不令之任,之后张浚自镇江都督行府回行在奏事,便奉旨举荐秦桧,以秦桧与金权臣完颜昌怯战多谋而又与秦桧有交情。之后绍兴九年天眷和议初成,但主战的金右副元帅完颜宗弼杀完颜昌、完颜宗磐,和议失败,岳飞等战将再次被朝廷起用。绍兴十年至十一年间,宋金在交战后达成绍兴和议。

之所以谓淮西兵变乃赵鼎、刘光世合谋促成,因绍兴九年四月殿中侍御史谢祖信在论劾赵鼎罪状中,有赵鼎促使淮西兵叛降一条大罪,以及绍兴十七年四月有诏赵鼎永不原赦等诏书。且绍兴七年九月至十月张浚罢相的十余份台谏论劾张浚之罪的奏章中,无一指陈淮西兵变事件中,以王德为都统制、以六月初八日复以兵部尚书吕祉监护淮西军,以及七月中命皇帝最信任的大将张俊为淮西宣抚使,并令殿中殿前都指挥使杨祈中、刘锜分别担任正副判官的任命是由宰相张浚提议或者直接任命。九月初六日,御史中丞周秘所论张浚的二十大罪状中,唯有一条与淮西兵变有关的罪状,就是张浚二月中奏罢淮西帅刘光世之后,仅以兵部尚书吕祉监护淮西军,且四个月长的时间内不予命帅。而前宰相李纲九月初上疏《论淮西兵变劄子》中,指出朝廷十五大失当举措,其中仅有一项半与宰相张浚有关,就是最初推荐吕祉监护淮西军。而九月二十一日,李纲再次上疏请罪,谓自己前奏疏有指陈朝廷之过,因为李纲当时不知晓这些事情都是皇帝亲自决策,而李纲则误以为是宰相张浚所作,故此闰十月李纲亦被罢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之任。

另据郑克《吕祉行述》,六月八日朝廷再令吕祉赴淮西监军,且上以执政谕旨,谓吕祉先去,后续有指挥,知枢密院事沈与求六月十五日暴薨于朝堂后,皇帝赵构再遣太监赐吕祉以执政官才配的御用之物,吕祉於是不得已于六月十八日与妻子泣别(郑克原文谓如“诀别然”),与随从陈克单骑之任。

赵鼎和刘光世以及皇帝赵构,原来都不曾料想郦琼会联合二十余位将领一起北降,所以派吕祉去收集郦琼、靳塞等将领不法罪证,只会促使郦琼靳塞最多率所部几千人北降而已。因为在这一事件中,秦桧作为枢密使,自认为受到了赵鼎的利用,而自己当时又完全不知其阴谋陷害张浚以图复相,故此深恨自己被赵鼎利用。这也是绍兴中秦桧对早已被放逐的赵鼎仍然穷追猛打的原因。因为深恐赵鼎言及自己与秦桧合谋促成郦琼等率众叛降的事实。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张浚被贬谪至永州居住。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免去奉朝请官。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起复督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退位,宋孝宗赵昚继位。

孝宗即位后,复张浚为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退闲病逝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即高宗)的干预下,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省)。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8月28日)夜,张浚在余干病逝,孝宗闻讯后“震悼”,为之辍朝,追赠太保。

乾道四年(1169年),张浚的门人陈俊卿入朝拜相,次年二月,经他请求,孝宗加赠张浚为太师。初拟谥号为“忠正”,未获允准,遂改谥“忠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