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衡山》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登山纪游之作,表现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联以倒装手法起笔,写入山之见闻;颔联继续写山景;颈联写游山的天气;尾联写以往出行与此次出游的不同。此诗语言平实,风格清秀,意境淡雅。
步入衡山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应有人家往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译文
小溪的对面应该有人家居住,中午从绿荫深处传来了鸡叫声。
当路的松根像龙筋那样硬瘦,漫山的竹笋如同凤尾一样整齐。
墨染般的浓云如同瘴气一样,那如丝般的细雨仅能浸湿地皮。
此时没有那喧闹的出行鼓乐,可以逍遥自在地随意骑马游玩。
注释
①衡山: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俯瞰湘江,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著名。是五岳中的南岳。
②亭午:正午、中午。苏轼《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眠日亭午。”
③龙筋:形容细而长的树根。
④凤尾:凤尾竹,亦泛指竹子。
⑤瘴:瘴气,指中国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之气。
⑥丝:细雨如丝。
⑦骑吹:古代高级官员出门时的仪仗队,一些侍从骑在马上鼓吹乐器。《汉书·礼乐志》:“骑吹鼓员三人。”
⑧散诞:逍遥自在。也指放诞不羁。
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范成大从吴郡到广西桂林任职时,路过湖南,二月七日住衡山县城,二月八日至十日游览南岳衡山,写下《步入衡山》一诗。
鉴赏
范成大这首七律,是他信步登山的纪游之作,通过一路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联“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以倒装手法起笔,写入山之见闻。诗人步入山中,一边赏景,一边攀登,只见溪水潺潺,绿阴浓密,恍如仙境。时近中午之际,忽然听到几声鸡鸣,于是诗人推断,在那绿荫深处,溪水前头,一定住有山村人家。这里,诗人写小溪,写绿荫,借以点染山清水秀之美。用鸡鸣以动衬静,给人以“鸡鸣山更幽”之感。先有闻鸡,然后才能有“人家住隔溪”的推断,可见这两句是倒装语。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给诗增加点波澜。
颔联“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风尾齐”,紧承“绿阴”而展开,继续写山景。偌大的衡山,名胜颇多,诗人都通通略去,只挑了松和竹来加以渲染,目的是为了突出山的安谧、幽雅。写松,着眼于根须,说它犹如虬龙之筋,细而且长,比喻生动,别树一格;写竹,着眼于枝叶,那漫山遍野的翠竹,迎风摇曳,低而复举,枝叶繁茂,整整齐齐,宛如列队的哨兵,在欢迎自己。诗人看到这古松苍劲,绿竹漪漪的美丽景象,不禁被衡山大自然的风韵所吸引。
颈联“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写游山的天气。出句状云,比喻奇特。衡山之上云气缭绕,聚而复散,散而又聚,虚无缥缈,宛如瘴气一般。对句绘雨,设比贴切。诗人一路攀登,细雨如丝,沾衣欲湿,轻轻地落在地面,因而山路湿润无泥,走起来不扬尘土。这一联对仗工整,描写细腻,比喻新颖生动,一个“丝”字,包含着对小雨深深的赞美之情。此时此刻的诗人,在徐步前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其愉悦心境,完全可以想见。
尾联“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则以情语作结,直抒感慨。上句写的是过去。诗人回想以往出游时,前呼后拥,喧嚣热闹,十分排场,但却极受拘束,令人厌烦。下句写的是现在。眼下不同了,只身一人步入衡山,愿走就走,愿停就停,信马由缰,逍遥自在,独享山水之秀,风光之美,真是人生一大乐趣。这两句于质朴中见真情,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风格清秀,意境淡雅,语言平实,深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之精髓。